水痘是由水痘—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传染率很高。主要发生在婴幼儿,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、疱疹、痂疹为特征。冬春两季多发,其传染力强,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。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%以上,学龄前儿童多见。临床以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丘疹、水疱和结痂,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。该病为自限性疾病,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,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。

病因
水痘传染性强。人类是该病毒惟一宿主,患者为惟一传染源,传染期一般从皮疹出现前1~2天到疱疹完全结痂为止。免疫缺失患者可能在整个病程中皆具有传染性。儿童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亦可发生水痘,因二者病因同一。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。
临床表现
该病潜伏期为12~21日,平均14日。起病急、轻、中度发热且出现皮疹,皮疹先发于头皮、躯干受压部分,呈向心性分布。在为期1~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。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→疱疹→结痂→脱痂的演变过程,脱痂后不留皮痕。水疤期痛痒明显,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。体弱者可出现高热,约4%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、水痘性肺炎。
大多见于1~10岁的儿童,潜伏期2~3周。起病较急,可有发热、头痛、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。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,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,周围明显红晕,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。经2~3天水疱干涸结痂,痂脱而愈,不留瘢痕。皮损呈向心性分布,先自前颜部始,后见于躯干、四肢。数目多少不定以躯干为多,次于颜面、头部,四肢较少,掌跖更少。黏膜亦常受侵,见于口腔、咽部、眼结膜、外阴、肛门等处。皮损常分批发生,因而丘疹、水疱和结痂往往同时存在,病程经过2~3周。若患儿抵抗力低下时,皮损可进行性全身性播散,形成播散性水痘。水痘的临床异型表现有:大疱性水痘、出血性水痘、新生儿水痘、成人水痘等。此外,若妊娠期感染水痘,可引起胎儿畸形、早产或死胎。
如何自我护理
水痘的传染性很强,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治疗和护理,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。应卧床休息,避免因瘙痒难耐抓破水泡而导致发炎,否则细菌还会蔓延至其他皮肤破损的部位。避免用收揉眼,令病毒感染眼睛而形成角膜炎,以致眼角膜上留下疤痕,影响视力。此外,用温水给患者洗澡可以保持皮肤清洁,减少继发感染的危险。
饮食:在急性期,应吃流质、半流质、多维生素的饮食。要少吃酸辣刺激性食物及不易消化的多脂类食物。避免过饱,以防止胰腺炎的发生。若怀疑胰腺炎时,可食乳品及蔬菜水果等,并及时到医院确诊治疗。
主要预防措施
1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,做到勤洗手,以避免引起交叉感染。2、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环境整洁,空气流通。
3、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,隔离传染源,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,待痘疹全部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(自发病起21天左右)。对接触过水痘病人者要做好医学观察,体弱者可在接触后4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。流行期间避免接触病人及病人用过的物品,并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。
4、对易感患儿接种水痘疫苗,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,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,抗体阳转率95%左右,免疫力持久。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