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闻一多”杯征文比赛作品展示<三>

作者: 时间:2025-09-28 点击数:

以史为鉴润初心,以行践诺育新苗——新时代重庆幼专学子的使命答卷

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,总在关键节点留下深刻的精神印记。当"两个一百年"的奋斗目标在时空坐标上交汇,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进入新的历史方位,《红星照耀中国》里延安窑洞的灯火依然明亮,《苦难辉煌》中长征路上的足迹依旧清晰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站在先辈用热血与信仰铺就的道路上,既要读懂"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"的历史密码,更要将"两个确立"的政治自觉转化为"强国有我"的实际行动。对于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子而言,这份使命更显特殊——我们是中华文化的薪火传承者,是学前教育的未来筑梦人,唯有以历史为灯塔、以经典为舟楫,方能在幼教事业的海洋中锚定航向,破浪前行。

一、经典著作中的精神谱系:解码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

(一)文化自信:在古今对话中筑牢精神根基

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智慧结晶,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。《论语》中"士不可以不弘毅"的担当精神,穿越千年时空,在《平凡的世界》里化作孙少安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坚韧身影。这种"以天下为己任"的家国情怀,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。重庆幼专的"润心"教育理念,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创造性转化——在学前教育课堂上,孩子们通过"汉字魔方"游戏感受方块字的魅力,在"传统节日小剧场"中体验端午龙舟的拼搏精神,于"古诗新唱"的旋律里领悟"谁知盘中餐"的节俭美德。这种浸润式教育,让文化自信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化作孩子们指尖的黏土龙舟、口中的《三字经》韵律,成为伴随他们成长的文化基因。

从孔子"有教无类"的教育理想,到陶行知"生活教育"的实践探索,中华教育智慧始终闪耀着人本主义光芒。重庆幼专将《礼记·学记》中的"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"融入幼儿教育,开发出"非遗手工艺体验课""二十四节气农耕园"等特色课程,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种下美的种子。当三岁孩童用稚嫩的声音念出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",当手工课上孩子们用剪纸重现《山海经》中的神兽,中华文化的根脉便在这些充满童趣的实践中悄然延续。

(二)制度自信:从红岩精神到新时代的生动诠释

翻开《红岩》,江姐在狱中绣红旗的场景令人动容——那一针一线缝补的不仅是一面旗帜,更是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、对制度的忠诚。这种"跟党走"的坚定信念,在新时代化作"生命至上"的抗疫奇迹:仅用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,4.2万名医护人员逆行出征,14亿人民居家抗疫,创造了人类抗疫史上的伟大壮举;幻化为"一个都不能少"的脱贫攻坚誓言:8年时间实现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,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。这些实践雄辩地证明: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,"两个维护"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与现实中作出的必然选择。

在重庆这片红岩精神浸润的土地上,制度自信的教育从未停留在课本里。重庆幼专的学生们走进红岩村、渣滓洞,在烈士雕像前聆听"狱中八条"的血泪嘱托;在"童心向党建功行"主题活动中,孩子们用积木搭建"火神山医院",用绘画描绘脱贫攻坚中的"第一书记"。这种将制度自信转化为具象化、生活化的教育方式,让孩子们从小懂得: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,才能办成大事、难事、急事,才能让"全面小康"的梦想照进现实。

(三)理论自信:在实践中见证真理的力量

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中揭示的剩余价值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,如同穿透历史迷雾的灯塔,照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。当"精准扶贫"的政策化作大凉山区的"悬崖村"天梯,当"乡村振兴"的蓝图变为浙江余村的绿水青山,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。重庆幼专的"乡村幼教帮扶计划",正是这一理论的微观实践:志愿者们背着教具翻山越岭,在海拔1500米的村小开设"流动课堂",将"教育公平"的理念转化为留守儿童脸上的笑容;他们利用专业知识编写彝汉双语绘本,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"矛盾论"以"老虎和刺猬交朋友"的故事呈现,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真理的种子。

从《共产党宣言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飞跃都在幼教领域留下印记。重庆幼专的教师团队将"以人民为中心"的发展思想融入课程设计,在"安全小卫士"游戏中培养儿童的生命意识,在"垃圾分类小达人"活动中渗透绿色发展理念。这些看似微小的教育实践,实则是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"理论自信"的接班人——让孩子们从小懂得,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不是空中楼阁,而是源于实践、指导实践的科学指南。

二、红色基因的幼教传承:在巴渝大地上书写家国情怀

(一)校史溯源:从动乱育才到幼教初心的赓续

民国时期的重庆,既是战火纷飞的前线,也是教育救国的热土。1914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钟稚琚先生在原万县东门外文昌宫创办省四师,1918年5月,邀请恩师章太炎来校指导、讲学。章太炎先生选用了《荀子·劝学》篇中的警句,用大篆亲笔为学校题写了“无冥冥之志者,无昭昭之功。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”的27字校训,以勉励学生勤学刻苦,潜心钻研,持之以恒。校史馆里陈列的老照片,记录着建校初期师生携手“传承红色文化,培育幼教英才”的种种场景;校园里的"六角亭",萧楚女在此宣传的革命思想的声音尚言犹在耳。这种穿越历史的精神传承,在"儿童红色剧场"中得到创新表达:当孩子们穿上粗布衣裳扮演王二小,用童声合唱《歌唱二小放牛郎》,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,而是化作可触摸、可感知的精神力量。

学校开创的"红岩幼师班"更是将校史教育与专业培养深度融合。学生们不仅学习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,更要研读《红岩》中的教育思想——江姐在狱中教难友孩子识字的情节,成为他们理解"教育初心"的生动教材。每年新生入学,都会在陶行知先生铜像前庄严宣誓:"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",这既是对校史精神的致敬,更是对幼教事业的承诺。

(二)专业实践:让"四个意识"在童心中扎根

原创绘本《我的祖国是颗糖》的创作过程,正是"四个意识"幼教化表达的生动案例。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实地走访长江生态保护区,将"共抓大保护"的要求转化为绘本中"小鱼的旅行"故事;在描绘新疆葡萄沟时,特意加入汉族和维吾尔族小朋友共跳民族舞的画面,让"民族团结"的理念自然融入情节。这种"从生活中来,到童心去"的创作思路,让抽象的政治概念变成孩子们喜爱的绘本形象。

儿童剧《五星红旗的秘密》则通过游戏化设计渗透大局意识:孩子们在"红旗拼图"游戏中理解"团结统一",在"护旗小卫士"角色扮演中感受责任担当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些教育实践正在形成长效机制——学校建立"红色教育资源库",收录300余个适合幼儿的红色故事、100余首改编童谣;开发"童眼看中国"系列课程,通过"北京天安门""港珠澳大桥"等主题活动,让孩子们从小建立"全国一盘棋"的大局观。当三岁幼儿指着绘本上的高铁说"这是祖国妈妈的快车",当大班孩子在"小小人大代表"游戏中讨论"如何让幼儿园更美丽","四个意识"的种子已然开始萌发。

三、青春的答卷:在幼教事业中践行"两个确立"

(一)扎根基层:做新时代的"幼教铺路石"

"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过程,更是肩扛使命的征程。"重庆幼专毕业生李芳的故事,正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。她放弃城市工作机会,回到大巴山区创办"留守儿童驿站",用三年时间走遍27个村落,为120名孩子建立成长档案。在她的课堂上,既有《三字经》的诵读,也有孩子们用收集的树叶制作"生态笔记",在"我给总书记写封信"活动中画出心中的梦想。李芳说:"山区孩子的起跑线或许靠后,但我们可以成为他们的垫脚石。"这种扎根基层的"幼教匠人"精神,正是对"两个维护"最朴实的践行——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,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。

学校的"乡村振兴学前教育服务团"每年都会深入酉阳、彭水等边远地区,开展"送教下乡""家长课堂"等活动。志愿者们发现,很多农村家长缺乏科学育儿观念,便将《之江新语》中的"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"等理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"育儿小贴士";针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,他们开发"亲情连线绘本课",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劳。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,实则是在筑牢乡村振兴的教育根基,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:"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,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,才能打到心的深处。"

(二)创新赋能: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绽放光彩

当00后成为幼教主力军,教育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。重庆幼专的学生们组建"红色数字创新团队",运用VR技术还原《长征》中的雪山草地,让孩子们通过触觉手套感受"爬雪山"的寒冷;开发"闪闪的红星"互动绘本,点击屏幕即可观看潘冬子送盐的动画片段,扫描图片还能聆听老红军的音频故事。这种"沉浸式教育"打破了时空界限,让《青春之歌》中的革命激情转化为数字时代的互动体验。

在"幼儿园课程思政"改革中,教师团队将"两个确立"的决定性意义转化为适合幼儿的教育内容:小班通过"认识国旗国徽"培养国家认同,中班通过"重走长征路"游戏体验团结精神,大班通过"小小接班人"角色扮演理解责任担当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这些创新实践正在产生辐射效应——学校与腾讯教育合作开发"红色幼教云平台",将优质课程资源输送到全国500余所乡村幼儿园;学生创作的抗疫主题绘本《口罩超人》被翻译成3种少数民族语言,成为边疆地区幼儿的启蒙读物。

四、历史的回响:在时代坐标系中锚定青春航向

从陈望道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时"真理的味道有点甜",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"把心贴近人民"的初心坚守,经典著作始终在回答同一个问题: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始终赢得人民的信任?答案藏在《之江新语》的字里行间——"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,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";体现在重庆幼专学子的日常实践中——清晨在实训室练习钢琴,为的是给孩子们弹唱更动听的红歌;深夜修改绘本手稿,只为让"两个维护"的道理更易被童心理解。

站在学校的观景台上,望着远处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,常让人想起百年前一群青年在南湖红船上的抉择。今天的我们,或许不必面对生死考验,但同样面临着"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"的时代之问。当我们把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中的延安精神转化为幼教课堂上的耐心教导,将《苦难辉煌》中的历史启示化作创新教育的动力,就是在书写属于新时代的《少年中国说》。

历史的星河永远闪耀,而我们正是接过火炬的新一代。让我们以"两个确立"为罗盘,以"四个自信"为风帆,在"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"的征途上,既做中华文化的"播火者",更当幼教事业的"燃灯人"——让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芒,让每个幼小的心灵中都种下信仰的种子,这便是重庆幼专学子对历史的回答,对时代的承诺。


友情链接 / Lin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