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闻一多”杯征文比赛作品展示<二>

作者: 时间:2025-07-07 点击数:

经典浸润童心 实践铸就成长

在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里,梧桐树的枝叶见证着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成长。作为其中一员,我在经典书籍的浸润与日常实践的磨砺中,逐渐明晰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。这近四年的学习生活,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,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。

初次翻开《儿童的一百种语言》时,我并未意识到这本书将深刻改变我对幼儿教育的认知。书中“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,孩子有一百种语言,一百双手,一百个念头”的观点,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引发了激烈的碰撞。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见习中遇到的“特殊案例”:有的孩子用树枝在沙地上作画,有的用积木搭建出超乎想象的立体结构。这些看似“不合常规”的行为,恰恰印证了书中所说的“儿童独特的表达方式”。

受此启发,我在学校组织的“幼儿创意表达”活动中,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程。我没有提前设定主题,而是提供了彩泥、树叶、废旧纸箱等材料,鼓励小朋友们自由创作。一个小男孩用彩泥捏出了扭曲的线条,当我蹲下身子询问时,他认真地说:“这是妈妈生气时的样子,我希望她永远不要皱眉头。”这个回答让我既惊讶又感动,深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,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用心去倾听他们的“语言”。

《3 -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则是我案头的“教育宝典”。记得在学习“科学探究”领域的内容时,我结合理论设计了一堂“沉与浮”的实验课。在准备阶段,我精心挑选了木块、石头、塑料瓶等实验材料,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实验步骤图。然而,在模拟教学中,实际情况却与预想大相径庭。孩子们对实验材料的兴趣远超我的想象,他们不仅关注物体的沉浮,还提出了“为什么铁片会沉下去,铁船却能浮起来”这样充满智慧的问题。这让我意识到,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无穷的,作为教师,要善于引导,而不是一味灌输。

幼儿园的见实习,是我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课堂。第一次独立组织户外活动时,我设计了“接力赛跑”的游戏。为了确保活动安全有序,我提前规划了跑道,检查了场地设施,还准备了小奖品。但活动一开始,问题就接踵而至:有的孩子抢跑,有的摔倒后哭闹不止,还有的对游戏规则理解不清。看着混乱的场面,我急得直冒汗。

带教老师见状,及时给予指导。她告诉我,幼儿的规则意识需要逐步培养,不能急于求成。在后续的活动中,我调整了策略,先通过简单的游戏帮助孩子们理解规则,用生动的语言讲解示范,还邀请表现好的孩子担任“小裁判”。慢慢地,孩子们开始遵守规则,活动也变得井然有序。这次经历让我明白,教育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艺术,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,才能真正做好。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。在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中,我学习了剪纸、皮影、传统节日等知识,并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。在一次“春节主题活动”中,我和同学们一起教小朋友们剪窗花、写“福”字。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,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,一位小朋友开心地说:“我要把这个‘福’字贴在奶奶家的窗户上,这样奶奶就会永远幸福!”

通过这些活动,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教育价值。它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,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。作为幼儿教师,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,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。

每一次实践活动结束后,我都会认真撰写反思日记。从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到组织过程的灵活性,从幼儿的参与度到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,我都会进行细致的分析。这些反思不仅帮助我发现问题、总结经验,更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在与同学们的交流分享中,我也收获颇丰。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区,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教育理念,通过互相学习、取长补短,我们共同进步。这种学习氛围让我感受到,幼儿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领域,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,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。

回首在幼专的学习生活,经典书籍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,实践活动让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文化传承赋予我教育的使命。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在专业上不断成长,更让我对幼儿教育事业充满了热爱和信心。

未来,我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,用爱心和耐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;我想把更多的经典书籍和传统文化引入课堂,让孩子们在阅读和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;我还渴望参与幼儿教育研究,为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,作为一名幼专学子,我将带着这份初心和梦想,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,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,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,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。我相信,只要心中有爱,眼中有光,就一定能在幼儿教育这片沃土上,培育出最美的花朵。



友情链接 / Link